績效考核不是利益分配工具、也不是監控員工工作狀態的手段、更不是企業隨意扣取員工收入的砍刀,如果這個認知不到位,績效考核不可能成功。
有人說,考核是雙刃劍,做好會讓魔鬼變成天使,做不好會讓天使變成魔鬼。我的看法是:利益驅動,著眼于人的利己心,本質上就是讓天使變成魔鬼;文化驅動,發掘人對榮譽和精神的追求,本質上要讓魔鬼變成天使;只有兩者結合形成雙驅動,才是平衡的、發展的、有效的!
天使與魔鬼都是人的本性,用魔鬼的狀態去做業績,用天使的心態去做待人處事。
很多企業都想做績效考核,但大多數都不太成功,我歸納為五大主因:
一、認知上的問題
企業為什么做考核?是以下這些目的嗎?
1、建立工作標準與目標,達不到標準或目標的就扣錢、問責;
2、評價員工工作量,以便增加員工工作項目;
3、用來作為發獎金的主要依據;
4、用來作為定崗、晉升等的標準。
我認為績效考核有三大目的:一是促進團隊達成戰略目標,二是直接提升企業績效,三是支持員工提升個人能力。在實施考核時,更多采用正激勵,通過建立正面文化,沿著利他共贏的軌跡運行。
績效考核不是利益分配工具、也不是監控員工工作狀態的手段、更不是企業隨意扣取員工收入的砍刀,如果這個認知不到位,績效考核不可能成功。
二、技術上的問題
我曾在書店看到一本大簿頭績效考核工具書。作者連績效考核與績效評估都沒有區分清楚,將業績量化指標與行為能力標準混雜一起設計操作,好比海鮮燉豬肉,難看又難吃,真心不知如何運行,屬于典型的為了考核而考核、胡亂搭配考核。
績效考核是一門管理技術,具有較強的專業性。很多老板、工作經驗薄弱的人力資源管理者,沒有績效考核管理經驗,也沒有參加系統的學習,只是憑自己的感覺、小聰明、別人的一些資料,就開始做起績效考核,結果可想而知。
三、人的問題
績效考核的推行確實有難度,我認為主要難在以下方面:
1、復雜的不是方法,而是人的思想;
2、統一方法前,先要統一思維;
3、管理者挺一挺就接受了,決策者自己不夠堅持;
4、導向性不清晰,解決“員工為誰而做”比“如何令員工做好”更有價值;
5、一開始就追求盡善盡美,沒有做好曲折坎坷、持續優化的準備。
因為績效考核關系到員工的切身利益(包括收入、職位、職業發展、職業價值等),其敏感度無以倫比。所以一定要關注人的感受與需求。不能只考慮方式方法,掉進方法論的陷阱。
另外,設計與推行績效考核的人也很重要,如果這些人不具備專業能力、心態不穩定、對個人利益患得患失,勢必影響績效考核的成效。
四、模式上的問題
績效考核有很多工具,傳統的工具有KPI、CPI、MBO、BSC、RAG、EVA等等,多數考核都是KPI+CPI+BSC這種模式,但這種模式并不適合薪酬激勵。
有的企業為了追求簡單,實行評分或打分制,并且以此取***核。評分制的價值其實十分有限,短期有點價值,可是作為單一模式很難持續。
而作為小微企業,如實行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,費人費力效果卻不好。
如果績效模式用錯了,結果是什么?1、先天腦癱,后天再努力也白搭;2、激勵無效,錢多也不用到刀刃上;3、從設計開始就誤入歧圖、走進迷宮,看起來很美好,卻可能越繞越遠;4、回到原點,周游了一圈,發現做與不做差不多??冃c激勵設計是績效管理的核心,而模式是核心的中心。
五、文化與價值觀的問題
很多企業在業績下降、管理困難時,就想推行績效考核,分解責任與壓力;也有些企業在利潤下滑時,就極力拉員工入股,共同承擔風險。這種現象就好比人得到重病才去看醫生,難免投錯醫用錯藥。大多數員工愿意同企業分享發展成果,只有極少數能夠與企業一起面對挑戰、承擔經營風險,這就是人性。
如果沒有共贏的思維,沒有擔責的高度,團隊其實就是團伙。
如果將績效考核比喻成樹苗,那么文化與價值觀就是土壤,再優質的樹苗也要種在適宜、肥沃、不斷獲得水分的土壤里,才能茁壯成長。
那么,績效考核如何才輕松實現?
員工不滿傳統績效考核的主要原因:
1、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,增加工作量,結果卻做的并不好;
2、激勵沒有明顯增加,不象當初描述的那么好;
3、目標與標準訂的很高,經常達不到,壓力明顯增大;
4、規則經常修改,不顧及當事人感受;
5、評價不公正。
老板不滿傳統績效考核的主要原因:
1、增加了人手與資源投入,效果卻不明顯;
2、聽到員工很多抱怨與抵觸;
3、有一些核心員工離開,將責任推給績效考核;
4、考核引起其他負面效應,如員工計較工資、相互比較等;
5、老板覺得很復雜,自己掌握不到位。
績效考核可以很輕松地實現嗎?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:
1、抓住一個點:為員工增加收入。
2、把握兩個方向:企業沒有增加成本,員工增創了價值。
3、搞明白三件事:1)員工為誰而做,2)如何將工作量化、價值化,3)采用什么績效模型更有效。
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:對外提升產值、對外挖掘價值、員工工資增長、企業利潤增加。
績效考核重點在于考核,管理者的角色是“裁判”。而績效管理卻著眼于員工績效的改善,在績效管理中,管理者的角色是“教練”,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管理人員和員工持續的溝通,指導、幫助或支持員工完成工作任務,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實現員工個人績效和組織整體績效共同提高的“雙贏”。
考核與評估是什么關系?
績效考核與績效評估,只是稱呼習慣上的區別嗎?實際上,他們的區別非常大,如果混淆,可能直接影響績效的整體設計:
績效管理的誤區
如果績效考核在設計上、運行上、激勵上存在問題,可能會發生以下的狀況:
1)追求高績效,卻獎勵做表面文章的人
2)考核以業績為主,卻往往憑主觀印象
3)鼓勵創新,卻在處罰敢于創新的人
4)鼓勵不同意見,卻在處罰發表不同意見的人
5)按章辦事,卻在處罰堅持原則的人
6)鼓勵勤奮工作、努力奉獻,卻在獎勵了不干實事的人
相信這些狀況并不是企業或大多數員工想要的結果。但這卻是很多企業在實施績效考核時存在的真實現象。
十大誤區之一:以結果取代過程
是結果重要,還是過程重要?很多人都會回答:同樣重要??己艘越Y果為導向,但沒有好的過程不可能會產生好的結果。我常常聽老板們說:我不看過程,我只要結果。給我結果,具體怎么做,你們決定。
十大誤區之二:與驅動力脫節
經典小故事:從前有只羊,每天干8個小時的活。一天,主人告訴它,多干活有獎勵,于是它每天干10個小時。然后,主人每月把它身上的羊毛剪下三分之一。年底到了,主人給它織了件毛衣,告訴它:“諾,這是你的獎勵,明年繼續努力吧!”羊很生氣,把它的故事寫成童話,起名叫績效工資!對剩余價值的再分配,還是對增量價值的再分配?這是傳統績效與現代績效的最大差別??己说膬r值與其驅動力成正比。
十大誤區之三:為求全面錯誤拼盤
因為以結果、量化為鮮明特征的KPI考核,具有不能全面反映員工表現貢獻的局限性,加上在客觀操作上,很多有價值的工作無法實現真正的量化管理,因此為了追求評價衡量的全面性、整體性,將一些行為能力指標(如責任感、敬業精神、溝通能力等)與KPI指標進行搭配,形成一個看似全面的拼盤,但實際上,他們是不可能在同一周期、使用同一評價模式進行考核的。
十大誤區之四:人力資源管理責任專區
現在,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,績效考核絕不是人力資源部的專有職責。人力資源部只是績效考核的戰略性推動者與設計者。并不是具體層面的執行者、設計者。
我更傾向于認為,績效考核是企業一項高端決策問題,應該由CEO親自主導的一項工作。而企業所有的崗位都負有不同的責任。
績效管理的4大角色分工:
①企業老總:績效管理的支持者和推動者;
② HR經理:績效管理的組織者和咨詢專家;
③直線經理:績效管理執行者和反饋者,執行企業的績效管理制度,并將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人力資源部;
④員工:績效管理的主人,擁有并產生績效。
十大誤區之五:標準與目標的混淆
目標一般以KPI作為考核工具,做加法,彈性大,正向激勵性強。標準一般以CPI作為考核工具,做減法為主,彈性小,反向壓力性強。要將高價值的工作目標化,做目標管理。將低價值或基礎性的工作標準化,明確規范與具體要求,做檢視管理。
十大誤區之六:績效主義百病良藥
將所有工作、所有要求都績效化,就是一種績效主義。只看結果,不關注過程,也是一種績效主義。績效考核并不能解決企業管理中的所有問題,對于員工心態,要通過企業文化、團隊管理來解決。對于基礎性工作,要通過流程構建、制度規范來解決。
十大誤區之七:忽視員工的參與
績效考核涉及到目標管理、利益分配,與員工息息相關。只有得到員工認同、參與的績效方案,最后才能促進員工努力達到目標,共享效益成果。員工參與的程度越深,對績效考核的認同度就會越高。利益分配越合理、越透明、越公平,員工的積極性就會越強。
十大誤區之八:過分依賴物質驅動
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曾說:當一個員工回答“好的,我知道了”,那他能達成30%的目標。當員工回答“我會盡力的”,他能達成50%的目標。當員工說“這是我的事業,我一定全力以赴”,他能達成90%的目標。
我說,當員工承諾“如果達不成目標,我自請降級、不領任何福利獎勵”,他能超越100%的目標。物質激勵固然重要、不可取代。但企業絕對不能只依賴物質驅動。如果企業的激勵只剩下錢,有時再多的錢也不夠。
十大誤區之九:績效文化的缺失
中國人與美國人最大的差別是什么?以前比較多的回答是: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?,F在,大家發現文化差異成為最大差別:
1、中國人需要在壓力與監控下工作,績效才好,而美國人喜歡放松與自由的環境。
2、中國人看重利益驅動,美國人看重文化驅動。
3、中國人喜歡為自己干,美國人喜歡我們一起干。
如果缺乏績效文化的支撐,再好的考核工具也會黯然失色。比如360考核,可以全方位地反饋上司、下屬、內部客戶、外部客戶的評價,通過客戶價值的評價,非??陀^地衡量員工的綜合表現與貢獻。但是,如果內部員工之間勾心斗角、心術不正、相互排擠、拉幫結派,360考核將會淪為打擊報復、關系關照的工具。
十大誤區之十:追求完美反自困
經典小故事:有人找到一顆有個小斑點的大珍珠,他想若能去掉這個小斑點,它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無價之寶。于是他削去了珍珠的表層,但斑點仍在,他又削掉兩層,以為斑點肯定可以去掉了,殊不知斑點仍然存在,他不斷地削掉一層又一層,直到最后,斑點沒有了,但珍珠也不存在了。
績效考核就是這顆有斑點的珍珠,雖然并不完美,但極富價值。我們也不要試圖讓她完美起來,物極必反,得不償失。
績效考核就象發展的企業一樣,每一天都在優化,每一天都在進步。而績效考核的工具與激勵模型,雖然在企業某一個發展時期發揮了作用,在下一個經營周期,可能逐漸失去原來的價值,要通過優化、改進才能繼續發揮功效。
【分享自人力資源研究】